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,中国男足再次无缘决赛圈,这已经是连续第五次未能跻身世界杯正赛。尽管成绩不尽如人意,但中国足球的“世界杯梦”从未熄灭。从2002年首次亮相世界杯,到如今的青训改革、归化球员尝试,中国足球一直在摸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2002年韩日世界杯,中国队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。然而,三场小组赛全败、零进球的尴尬战绩,让国人看到了与世界强队的巨大差距。此后20年,中国足球经历了金元足球的泡沫、青训体系的崩塌,以及多次换帅的动荡。110这个数字,似乎成了中国足球与世界顶级水平的“心理距离”。
为冲击2022年世界杯,中国足协启动了归化球员计划,艾克森、洛国富等巴西裔球员穿上中国队战袍。虽然短期内提升了锋线实力,但整体战术磨合不足、后防漏洞等问题依然突出。最终,12强赛的失利再次证明:足球没有捷径,归化只是“止痛药”,而非“根治方案”。
近年来,中超联赛的U23政策、校园足球的推广,以及徐根宝崇明基地等青训体系的建设,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潜力。日本、韩国的成功经验表明,坚持青训20年才能收获果实。或许,下一届世界杯的“中国110”,会从“遗憾”变成“惊喜”。
“足球是圆的,但道路是直的。”——中国足球需要的是时间、耐心和科学的规划。
2026年世界杯将扩军至48支球队,亚洲名额增至8.5个。这是中国足球的机会,更是挑战。从教练到球员,从联赛到青训,只有脚踏实地,才能让“世界杯中国110”不再是自嘲,而是奋进的号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