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员禁赛1场,俱乐部罚款5万元。不出意外,11月3日,中国篮协对易建联脱鞋离场一事作出处罚,易建联被禁赛1场,广东男篮俱乐部被核减联赛经费5万元。由于CBA的不够规范,在球鞋的问题上“搞事情”,易建联不是第一个,想来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在比赛中将联赛赞助商指定用鞋脱在球场上,只穿着袜子离场,这种过激的行为在国际篮坛是极其罕见的。那么,到底是不是穿李宁鞋就会受伤,必须穿耐克鞋才能避免受伤呢?真相恐怕只有易建联本人才能说得清楚。实际上,就连易建联本人在之后接受采访时也坦言,他很清楚,这是一场“商业斗争”。
事实上,无论是此前的周琦等人,还是现在的易建联,都不能代表所有国内球员。比如辽宁男篮,现在就没有谁是李宁竞品旗下的签约球员,也就不存在在球鞋上“搞事情”的可能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作为国家队主赞助商,耐克表示愿意用国家队的资源来交换李宁在联赛中的资源,但耐克这番表态的节点很有意思,是在里约奥运周期刚刚结束的时候。所以,易建联闹的这一出,背后其实是李宁和耐克两大商业品牌之间的直接交锋。
要求联赛中所有的国内球员只能穿一个品牌的篮球鞋,这合不合理?当然不合理。NBA球员都有自己代言的球鞋品牌,而在篮球场上,球鞋是最彰显个性的符号,如此千篇一律,本身就是不职业的行为。但问题是,球员如此漠视规则,甚至不惜当众作出贬损联赛赞助商的行为,难免给人留下缺乏契约精神的口实。
而对于篮协来讲,开罚单并不难,但这个篮协、球员和赞助商三方博弈的困局该怎么破解?事实上,李宁对CBA的赞助合同本赛季结束后就会到期,不管接下来谁会接盘,最现实的问题是,篮协如果不把球鞋权益打包出售,是否还有人愿意出5年20亿元的大价钱?
链接
一双球鞋的影响力
中国篮协这次处罚决定出来得很快,不过易建联在球场上脱下李宁球鞋的镜头已经无法挽回。当然了,作为一名拼杀多年的老将,易建联保护自己无可厚非,跟腱伤病可能断送一个球员的篮球生命,但易建联在球场上的做法值得商榷。篮管中心官员批评阿联缺乏职业素质,但有意思的是,就在大家将目光齐刷刷盯在阿联身上时,CBA第二轮赛场上却发生了另外一件尴尬的事情,在同轮比赛另一块场地上,一位CBA执法裁判竟然未能按照规定穿上指定赞助商的球鞋。损害了CBA形象,看来不仅仅是球员,可能还有篮协本身,不过CBA的形象这些年自损与被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,就说球鞋“争夺战”,几乎成了近几个赛季开打时的必备戏份。
不用说,篮协又是这次“球鞋事件”中挨骂的一方。但骂篮协没有用,因为篮协开罚单是照章办事,它不照章办事,盈方公司就不给篮协钱。如果是盈方公司的立场有所松动,则李宁公司就不给盈方公司钱。因为,CBA与盈方公司以及李宁公司的合作都进入了最后一个赛季,也就是所谓的“合同年”。CBA联赛如果没有就此作出一些令外界信服的解释,CBA的商业价值或许会大大折损。要知道,CBA最大赞助商的支柱收入主要是靠服装和球鞋装备,这也是CBA和篮管中心的核心利益。所以,CBA最大收入就是这笔冠名费,必须要去保护。可是,CBA尊重赞助商没错,但保护球员的规则必须细化。年年因为球鞋的原因闹不愉快,出现这种问题,最主要原因是在签下赞助商合同时,未能完全征询球员和俱乐部的意见。
这是核心问题,足以说明我们的CBA联赛不够职业。现在倒是一个机会,一双球鞋的影响力有多大?它可以中断一场比赛,可以引发球员和篮协的对峙,甚至有可能改变未来中国职业联赛的商业发展。
新媒体编辑:刘爽
责任编辑:符成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