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足球的历史长卷中,李毅的名字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无法忽视的存在。作为2000年代初中国国家队的锋线尖刀,他以犀利的突破和标志性的“蚌埠回旋”动作成为球迷口中的“大帝”,却也因争议言论和赛场表现背负了无数骂名。如今,褪去球员身份的李毅转型教练,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足球一代人的挣扎与坚持。
2003年东亚四强赛,李毅面对日本队打入制胜球,赛后那句“我的护球像亨利”让他一夜成名。然而2004年亚洲杯决赛的空门不进,又将他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。效力深圳健力宝期间,他与郑智组成的攻击线助球队首夺中超冠军,但个性张扬的作风也屡屡引发更衣室矛盾。“球迷叫我‘大帝’,但我知道这称呼里有多少讽刺。”李毅在退役访谈中坦言。
2011年退役后,李毅因社交媒体上的幽默发言意外翻红,却始终未放弃足球本业。2019年执教中甲四川九牛时,他推行“小快灵”战术引发关注。“现在的小孩技术比我那代强,但缺乏血性。”在深圳某青训基地,他正带着U15队员加练射门,场边贴着“宁可战死,绝不吓死”的标语——这是他对新一代球员的期许。
当被问及是否想执教国家队时,47岁的李毅点燃一支烟:“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换个教练能解决的。我现在能做的,就是让这些孩子少走弯路。”夕阳下,他走向训练场的背影,与20年前那个在五里河体育场狂奔的9号渐渐重叠。
“有人说中国足球是痰盂,什么脏水都能往里倒。但对我来说,它始终是圣杯。”——李毅《我的下半场》